“灸者,温暖经络,宣通气血,使逆者得顺,滞者得行”。艾,纯阳之物。在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三伏天,施以纯阳艾火温灸,将双重阳气作用于体内,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所,起到外排寒湿、内熨脏腑、培元固本、温通经络的作用。借以调整机体功能,增强抗病能力,从而较大限度地以热治寒、鼓舞阳气,贴合中医(中医体质)的冬病夏治理论,这就是三伏灸。
三伏灸被古代中医所推崇,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。这主要跟艾灸的五大优势有关:
温经--四肢经脉寒凝
通过循经感传现象,减少湿寒的停留,并将其赶出体外(体外射精),适于调理风寒、手脚冰凉、四肢抽筋等。
温通--气滞血瘀
温热以刺激穴位,达到温气行血,活跃脏腑气机,适于改善气滞血瘀造成的疼痛、肿胀。
温通--阴虚津亏
阴虚则燥,津亏则干;温能补阳,调和阴阳,利津生,滋阴(滋阴)液,适于调理津液亏虚、干燥、阴虚等。
温散--风、寒、湿
温以发散,温以开泄,使得体内的湿寒通过汗液排出体外。适于调理风寒、肢体风湿疼痛等。
“虚则补之”,通过温补平衡体内阴阳,滋阴生血。适于调理体虚、气虚、血虚、阳气不足。
总而言之,三伏灸适用于因“阳虚、寒湿、气虚”导致的诸多系统疾病。
很多人知道三伏灸,却不知道有多种施灸方法,更不知道应如何选择。艾灸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、治疗的目的,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灸法,对应正确的施灸部位,才能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。三伏灸的方法,主要分为铺姜灸、炼脐灸、悬灸、隔药灸等。
施灸部位:人体背部,沿着督脉大椎穴至长强穴的脊柱部位
适应病症:免疫系统疾病、虚寒性疾病,如:强直性脊柱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椎间盘突出、股骨头坏死、鼻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虚寒性胃肠炎、慢性腹泻、痛经(痛经)、慢性盆腔炎、宫寒不孕、月经(月经不调)失调、畏寒怕冷、手足冰凉、气虚体弱、乏力自汗、年老体衰等阳气虚衰、寒邪侵袭之证。
铺姜灸特点:施灸面积大,整体调治多种病症
施灸部位:根据病灶,定点定向悬空施灸
适应病症:风湿痹痛(如:颈椎病、肩周炎、膝关节病、风湿、关节炎、老寒腿、网球肘、骨关节病等)、虚寒性内科杂病(如:心肺虚、脾胃虚、肾虚(男人肾虚吃什么)寒、腰酸痛、宫寒不孕、慢性妇科炎症、囊肿等)
悬灸特点:定点定向,药物渗透力强,可直达较深部位
施灸部位:肚脐
适应病症:内分泌失调,胃肠功能紊乱等,如:虚寒性胃肠炎、慢性腹泻、鼻炎、宫寒、痛经(痛经吃什么好)、月经(月经吃什么好)不调、带下、崩漏、不孕等。
炼脐灸特点:尤善应对妇科及胃肠疾病